在原鄉部落沒有醫院,醫療資源要依賴衛生所。有一群長年服務偏鄉的醫護人員,在衛生所中默默為原鄉醫療與公共衛生努力,在極有限的資源下照顧部落族人健康。「醫護天使在原鄉」系列將專訪這群醫護人員,邀請他們述說在部落服務的歷程,以及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,讓原鄉可以獲得更好的醫療照護。

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屏東三地門鄉最缺的醫生科別之一就是牙醫。三地門鄉衛生所護理長孫有妹尋求屏東牙醫師公會協助,請醫生進入部落服務。但是部落和市區的診療狀況不同,市區是民眾自行到醫院就診;但部落地處偏遠,且有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家,得由護理長帶著醫生挨家挨戶出診去。

孫有妹說,民國63年開始服務時,交通更為不便,經常得用走路來往部落與衛生室之間。

孫有妹是排灣族,前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山地醫護人員養成計畫第2屆以及護理助產合訓科第11屆、省立台中護校畢業;服務到現在已經有37年時間。「回想起當年家訪時,都要搭貨運三輪車進出部落,也是難忘回憶。」

「公衛護士家訪」是衛生所早一輩護理人員公認最重要的工作,但也是最辛苦的工作。孫有妹說,「山地醫護人員養成計畫」目的就是為了培訓可回原鄉服務的醫護人才,每個回部落服務的人,都不過是18、19歲的年紀,「幾乎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,從一個部落走到一個部落」。

早期公衛護士服務對象以女性和小孩為主,包括產前產後護理、檢查、接生、新生兒照顧、家庭計畫、嬰幼兒健康指導、嬰幼兒沐浴等。孫有妹說,原鄉衛生所就如同醫院功能,但不只是打預防針,早期能做的還包括更貼近部落族人的生活,例如看每個家庭的成員組織、居家環境,追蹤服藥的狀況:「要觀察個案的生活,才知道如何協助對方做好健康管理。」

但在原鄉幅員遼闊、部落散居,想要貼近個案觀察,就得靠護理人員的無微不至。孫有妹笑說,有時叮嚀族人該打預防針、或約定要去家訪做健康檢查,對方如果不太想做,就會悄悄地消失,讓護理人員撲空:「如果比較今昔,有健保之後的醫護保健像商品,可選擇的種類很多。」但她也提到,以往護理人員家訪雖較費時費力,但是卻比電腦建檔填表格、個案管理方式更加貼近人心。

孫有妹說,曾有護理同仁建議,目前雖然婦女普遍都在醫院生產,但許多偏遠原鄉距離有婦產科的醫院仍然遙遠,所以未來若要進入偏鄉衛生所擔任護理工作,還是以受過助產訓練者為佳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gacity 的頭像
    megacity

    孕媽咪如何坐月子

    megaci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